三、现场工作常出现的问题实施现场工作需要深入到项目中去查阅资料、现场调查、访问座谈,在实务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会对现场工作造成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全局性的。
1. 预算单位的不配合或消极抵制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晚,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对于很多资金预算使用单位,在接到财政部门下达的绩效评价通知书后,第一时间会有这样一些反应:“上级又来检查工作了”,“不是刚审计完吗,怎么又来考核?”这些单位由于不了解绩效评价工作,往往会把这项工作跟工作检查、年终考核、资金决算审计等混为一谈,因此,就会产生一种抵制情绪,抱怨检查过多,频率过高。
在评价小组到现场进行资料收集及现场查勘时,接待的人员会找各种借口拒绝提供一些敏感的资料如资金审计报告、资金往来明细等,对于其他项目相关的资料,他们虽然会按照要求提供,但是对自身做的比较差的或者存在问题的地方会避而不谈。资金预算单位的不配合或者消极抵制行为,阻碍了调查小组现场工作的有效性及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对全面评价资金使用情况造成较大的影响。
2. 财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不到位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是由财政部门下属的绩效管理处室负责组织和全面统筹协调。要做好绩效评价现场工作,需要财政部门责成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但现实是,目前由于很多财政部门下属的绩效管理处室为新成立的部门,没有与项目资金预算单位有直接的联系,要他们直接统筹安排绩效评价现场工作很难。他们只有通过财政部门下属的如经济建设处室、工贸发展处室、农业处室等直接进行资金管理的其他处室联系,再由他们牵线搭桥,最终完成工作。
由于财政部门的绩效管理科室与预算单位无直接联系,而且某些项目由于涉及预算单位较多,会更加重绩效评价现场工作的难度,难以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3. 预算单位资料整理不完善
绩效评价重在评价财政资金使用以后所取得的成果及效益。在资料收集时,项目决策、管理及产出等方面相关的资料比较好收集,但是对于项目效益的资料收集起来却比较麻烦。主要原因在于资金预算单位在对资金进行考核或接受上级检查时,会着重整理资金使用后取得的成果,而很少关注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但是这些方面正好是绩效评价的重点之一。
4. 现场工作小组成员能力限制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涉及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尤其是公共管理方面,这需要参与现场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如财政资金管理知识、财务管理技能、绩效评价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业务技能。就目前而言,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并不多,特别是同时具备多种技能的人员更少,在现场工作中,对于需要了解的信息由于自身能力不够或者技能欠缺,导致信息不完全或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四、如何做好绩效评价现场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绩效评价的现场工作。
1. 继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实现绩效评价常规化
根据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对绩效管理发展的要求,今后预算绩效管理将实现全覆盖,即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所有部门和所有财政性资金。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其中一个环节的绩效评价工作,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资金预算单位已经逐步认识和了解绩效评价工作,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当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常规化后,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预算单位在实施财政资金安排及使用、资料收集整理归纳时会将绩效评价环节列入工作范围,这将有效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
2. 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强化预算单位的成本意识、绩效意识
大部分绩效评价工作属于事后评价,要加强预算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和重视,需要建立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如把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一年度预算的基本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差的,调减预算,直至取消;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优先安排,并予以适当激励,形成“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新型财政支出管理模式,强化财政资金预算单位的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进一步增强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控制,才能更有效地统筹组织绩效评价工作。
3. 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准备工作
现场工作小组成员要完成现场资料收集、信息获取等内容,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需要对所评价的项目相关背景充分了解,包括国家及地方预算管理制度、财政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会计制度,与评价项目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的行业政策及发展现状等。其次,现场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相关文档资料需要提前准备,如预算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需要提供评价资料的资料清单、访谈提纲、调查表、调查问卷、现场查勘记录表等。再次,在前期还需要加强与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沟通,事先做好现场工作的计划安排。在充分了解项目背景、资料准备齐全并获得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的前提下,现场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